2022年5月18日,太阳成集团tyc4633举办了题为“从‘字里行间’进入‘文化空间’:文学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志的观察与书写”的学术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黄玲教授线上主讲,巴胜超、马小娟、王东林老师参与对话,艺术传媒学院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广播电视等专业的研究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黄玲
黄玲,博士,教授,副编审,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2016年获广西教育厅“卓越学者”称号,所主持的“中国-东南亚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入选2016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从事跨境民族、文化人类学与中国-东盟跨国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民族学理论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广西壮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广西民族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其中专著2部,合著2部,主编1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著作类)2项。
基于大文科的理念和文学与人类学跨学科的研究实践,黄玲老师首先通过“缘起:比较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对话”向我们系统清晰地阐述了文学与人类学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地方与世界以及人类中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可通约的比较视域,由此激发起关于文化分类、人类学家身份意识、民族志性质以及民族志文体的反思意识。接着,黄玲老师通过对于“文学人类学: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融合”的系统梳理,梳理了西方人类学对文学的借鉴与融合,并介绍了中国文学人类学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知晓了中国文学人类学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学术价值与时代含义。在讲座的过程中,黄玲老师以民族志写作为切入点,分析探讨“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志观察”当前的困境、反思与实验,并结合自身在广西、云南等边疆地区民族村落进行田野考察的实践,以中国京族三岛的家园遗产作为案例,总结出“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以小见大-以静制动”的民族志观察与研究理路。并在“文学人类学与民族志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中,给我们提供了人类学诗学、文学民族志、神话-原型批评与四重证据法等前沿的理论与方法。
讲座互动环节中,黄玲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开展线路遗产研究、如何展开跨境文化调研等问题做了细致的分享。通过黄玲老师的讲座,同学们对文学人类学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为从文学人类学视野深入民族志书写,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
文 李海雪 审核 巴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