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公司艺术学理论师生参加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年会
发布时间:2023-04-26       发布者:2023-04-26       浏览次数:

四月花芬,春江水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在贵州财经大学举行,国内人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云集贵阳。在“数智人文与书写地方:文学人类学的新视野”主题下,两天的议程包括大会发言、平行论坛、研究生论坛、理事会会议及“后人类与新文科”“地方表述的贵州视野”“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等系列交流研讨。

此次会议中,太阳成集团tyc4633巴胜超教授协同艺术学理论专业李海雪同学就大会主题进行了发言汇报。汇报内容主要围绕《灵韵的诞生:人工智能诗歌阅读、评论与写作的实验民族志》展开,以人类历史上首部人工智能灵思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所引发的媒介景观为个案,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书写进行探讨。通过对阅读机器人诗作的疑问、想象和体验来思考人类将迈入后人类时代,艺术3.0时代的灵韵的诞生的指向性,或者这将也成为人机合作的新可能。

大会闭幕上,作为平行论坛的代表,巴胜超教授进行了小组发言的总结。巴老师认为:从“书写”维度来看,在方法论上,学者们充分发掘文字、实物、口传、图像等多重证据,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时空中的多重文化事项进行书写。在文本类型上,学者们的研究对象,既有经典的文学文本,也有超越狭义文学概念的仪式、造像、影像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文本。从文学人类学的新视野来看,学者们的论题和研究,除了朝向历史的再反思,面向数智的再探索,进入田野的再行走,还有一些留待深化的空间。第一,关于“文学、文化文本的人类学”研究,如何更具有“人类学性”,特别是人类学知识与素养的生养,是新一代学人的必修课。第二,与“人类学”齐头并进的文学人类学,如何总结、归纳并提供给世界人类学基于中国田野的“地方理论概念”,是文学人类学学科自然生长的历史必然。第三,与“科学的人类学”研究共生互补的“文学人类学”,如何在“文学民族志”范式的引领下,书写出“文学的人类学”作品,是地方书写的文学人类学,向地方书写的人类学迈进的阈限与通道。”

在闭幕式上的致辞中彭兆荣教授指出,文学人类学与当前的时代有紧密关系,我们作为研究者不仅要往前看、往后看,更要往下看,看向田野,把研究真真切切做到大地上。要秉持文化自信,深化学术自觉,主动承担溯源本土传统并开展跨文化对话的重任。

(李海雪供稿 巴胜超审核)


版权所有:中国·太阳成(TYC4633·China认证)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太阳成集团tyc4633 | 邮政编码:650500